马丽霞心理健康系列|“自卑感”与“自卑情结”
自卑感大家都很熟悉,就像如影随形的“朋友”,更多人把它当作强大的敌人。比如,看到同龄人的成功;看到朋友过得幸福;看到同学成绩比我好;看到别人比我长得好;同样,对于自己的学历、收入、职位等等不满,也抱有强烈的自卑感。那么,自卑感是劣等感吗?自卑感等于不自信吗?自卑感一定是伤害吗?自卑感一定会失败吗?如果继续说下去,可能没完没了。有专业的解释说自卑感是一个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那么,一颗钻石、一杯水、一片药、一个火炉等等风马牛不相及的一堆物品,哪个更有价值呢?显然,给干渴的人一杯水胜过一颗钻石的价值。
因此说,自卑感仅仅是一种不舒适的感觉罢了。只是不同的人自卑感出现了,认识不同、表现不同、行动不同而丰富了自卑感的意义罢了。
两个小孩子比身高的时候,怕自己个子矮的人,会挺直身子、昂着头,以便让显得高一些,如果说他有“自卑感”,他不一定会承认,事情过了之后,感觉也烟消云散。自卑感在孩子这里自有他的表现。
分享一个故事,三个孩子初次来到动物园,同时站在狮子笼前面时,一个孩子躲在他妈妈的背后,全身发抖地说道:“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地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我一点都不怕。”
第三个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并问他的妈妈:“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事实上,这三个孩子都已经感到自己所处的劣势,都有了不舒服的感觉,但是每个人却都按照他自己的生活样式,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他的感觉。
成年人的世界又是怎样表现自卑感的呢?假如我们看到一个傲慢自大的人,或者一个说话时手势、表情过多的人,也许是在用特别的努力来消除自己的“自卑感”。这就像是怕自己个子太矮的人,总要踮起脚尖走路一样,弄巧成拙。
也就是说自卑感并不可怕,而对待自卑感的态度,和试图消除自卑感的种种行为才构成了人类的种种障碍和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即使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和财富的人,也有自卑感,即使他们已经拥有了较于常人更大的成就,但他们依然常常有自我怀疑的时候,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足够优秀,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值得拥有这些成果,所以你看自卑这个体验是人类意识里面一个普遍的存在,他不会随着你的财富学识增加,随着你变得更优秀而消失,但是我们却也发现人们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去克服自卑去除自卑的体验,当我们把越多的注意力放在去除自卑上,或者以“自卑”为借口不做任何努力的在生活、工作、人际里躺平,我们就很有可能已经深深的掉进了“自卑情结”里面。
接下来,我们谈谈“自卑情结”,谈到情结,大家也不陌生,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比如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是对同性父母亲的反常对抗心理,比较熟悉的是“恋母情结”、“恋父情结”,大家都知道是和父母的关系上的反常感觉。
自卑感和自卑情结有什么区别呢?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很多时候,自卑感可以成为促进努力和进步的契机,例如虽然对学历抱有自卑感,但若是正因为如此才下定决心:我学历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要么提高学历,要么努力拥有其它的能力去改变现状。而“自卑情结”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是: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 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自卑感在人感到欠缺的时候就会产生,因为是不好的感受,就想去消除它,最健全的姿态应该是想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部分,比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努力工作等超越自卑,“自卑情结”的人的悖论是:因为我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如果有高学历,自己也很容易成功,不是自己能力低,只是能力被学历低这个因素所埋没,真正的我其实非常优秀。
这种“心理陷阱”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不是我学习不优秀,因为我的人际问题,心情不好不能到学校学习;不是我不能成功,因为我有“强迫症”;不是我不结婚,是父母离婚影响了我;不是我不工作,因为没有值得我做的工作。等等。心理大师阿德勒认为:这种病症表现出一种信念:“我不能走得太远。我必须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中充满了危险,我必须避免面对他们”。当这种态度被坚决的执行时,个人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待在床上不肯下来。在面临困难时最彻底的退缩表现就是自杀,此时个体对所有的生活问题都已经放弃了,寻求解决之道,他表现出来的信念是,他对改善自己的情景已经完全无能为力了。这也是当前青少年群体中不上学、自伤自杀行为增多的原因。
很多心理学流派都赞成:人际关系是一切人类烦恼的根源。而躺在家里,一直在导致问题的人际模式里纠缠,是没有效果的。家庭成员应该走进与原有人际模式不同的群体,来看到旧模式,习得新模式,才能扩充自己心灵的疆域,盛放更丰盛的人生。欢迎来到有道心理咨询中心开办的亲子关系,青少年困扰等心灵成长团体,遇见独一无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