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 马丽霞心理健康系列|2022年我想与“应该”和解

马丽霞心理健康系列|2022年我想与“应该”和解

收听:

  真正审视“应该”这个词,是在心理学家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一书中。“应该”对心理而言,是一个“暴虐”的词,就是说“应该”怎样,而不想怎样,又不能怎样,更做不到怎样的状态是一个人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的主要原因,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又是得心理疾病的基础。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当中有很多体会,无论什么事,如果被冠上了“应该”对人就有一定的压迫感,即使是自己想做的事,如果变成了“应该”做,尤其是被别人要求的时候,就瞬间有种“被控制”的感觉,而引发出的结果则是“不做”,“逆反”,“不舒服”。等等。

  武志红老师在《成长的七个寓言故事》中有一个关于动机的寓言---孩子为谁而玩儿。

  故事是这样的。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们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这里虽然讲的是孩子成长的故事,其实,也是“职业枯竭”的原因之一,更是家庭鸡毛蒜皮的主题。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算计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寓言中的老人,像不像是你的老板、上司、老师、父母、伴侣、或是孩子?而美分,像不像是你的工资、奖金、成绩单、孝心、亲情、责任感等各种各样的外部奖励? 如将外部评价当作参考坐标,我们的情绪就很容易出现波动。因为,外部因素我们控制不了,它很容易偏离我们的内部期望,让我们不满,让我们牢骚满腹。不满和牢骚等负性情绪让我们痛苦,为了减少痛苦,我们就只好降低内部期望,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减少工作的努力程度。 或者,干脆什么也不做。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外部评价体系,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喜欢控制他。父母太喜欢使用口头奖惩、物质奖惩等控制孩子,而不去理会孩子自己的动机。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初动机,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的评价。上学时,他忘记了学习的原初动机———好奇心和学习的快乐;工作后,他又忘记了工作的原初动机———成长的快乐,上司的评价和收入的起伏成了他工作的最大快乐和痛苦的源头。 切记: 外部评价系统经常是一种家族遗传,但你完全可以打破它,从现在开始培育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让学习和工作变成“为自己而玩”。

  从武志红老师的分析中,我也常常是那个中招的人。

  因此,2022,新年伊始,我决定与“应该”和解。

  1、既然是“应该”做的事,不管是内部评价系统还是外部评价系统发出来的提示,只要去做就好。不争竞名利对错,更不要求一定做好,做不到心甘情愿,只是做了而已,就像为自己系个鞋带,避免被自己的“情绪”绊倒。

  2、“应该”本是人格三结构中“超我”的部分,不可能从人格中分离出去,如果把人格中的超我、自我、原我比作唐僧、孙悟空和猪八戒,把日常中的“应该”“被控制”当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剧情,我们就能够一边努力做应该做的事,一边忍受“紧箍咒”之苦。既然是生而为人的剧本,演就好了。

  3、凡事抗拒的,必将持续。这是一部“战斗与抗争”的剧情,我们要演绎的是“战争与和平”的剧情。战争是必须的,和平也是同在的,寻求内心的平静就是不和“应该”斗争,而是和“应该”和解。方法是致力于自己想要的,而不去消除自己不想要的,比如说我想要自由的感觉,方法之一就是对自己说“请讨厌我吧!”这也是在有道心理读书会时得到大家验证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又假如我想“减肥”,我不需要责怪我为什么“肥”,也不在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上打转比如节食或者去健身房,而是不断找哪种方式能吸引我去做对“瘦身”有效的事。这就是与“应该”和解。

  4、最后与“应该”和解,就是接受别人的“理所当然”,接受事态的“出乎意料,忍受生活中的“一塌糊涂”,接受好心未必好报的事实,接纳别人的“独特”,更不抱怨别人的“不配合”。等等,光这样想已经很开心、很轻松了。

  如果你想给任何人事物和解,一定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方法的。

  新年祝福“和解吧!”堪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相关音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