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霞心理健康系列|人之初,性自满
人生下来的时候,对自己都是非常满意的,可谓是自信满满,无所不能。从几个方面就能说明这一点。刚出生的婴儿,吃饱穿暖后惬意自在的表情;在酣睡中不由自主的笑出声;他用各种哭声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他如果发热、吐泻会让父母忙乱、无措、自责。
究竟何时,人开始对自己有了不满了呢?从开口说话到表达“我不”,开始遭到大人的管束,进入学校,在各种比较、排名中逐步实现对自己的全面否定。
有一个12岁的女生频繁通过割手腕自伤,同时流露不想活的念头,而来到心理咨询室,这是一个清秀的女生,弱弱的对外界没有攻击性。我们称她为小静吧,她说出最大的苦恼是:“同学们都不跟我玩儿?”让她举例说明。她说:“四年级的时候,有三个女同学在大声招呼其他同学来一起玩游戏,就赶快跑过去参加,等她到了跟前,三个人互相看了一会儿,其中一个女孩儿说:”我们人够了'',当她悻悻的离开后,她们立刻就找到一个女孩,开始了四个人才能玩的游戏。听到这里,仿佛看到当年的小女孩是多么的难堪,多么的受伤。接着她又说“别人都不喜欢我,包括自己的奶奶、爸爸、妈妈、姐姐,还有很多亲戚。让她举个例子,她说:“他们都说我是费事精”,小可的描述很清晰,她一直以来都感受着别人对她的排斥、否定、嫌弃和不满”。当然,类似的例子也说不出更多,因为,从此,她就回避着周围的一切。让她谈谈例外,她说:曾经的班主任很喜欢她。我见过她的妈妈和姐姐,都很想让她快乐起来,只是当她在零食和游戏中找到快乐的时候,就忍不住开始数落、责骂。这种有条件的关心让小可感受到的都是“不许……”“你太差劲,太不听话,太没用…”
还有一个中学男生,因为头疼、胸口疼,而不能坚持满勤上学,来到咨询室,说出的是同样的话,“所有人都不喜欢我,尤其是爸爸,当然,自己也不喜欢自己,自杀念头频频出现,相当于恨不能自己杀了自己”。他的母亲表达的却是,家里人太把男孩子当回事儿了,太希望他成为有用之才,成就和父母不一样的优秀人生,这种有条件的在乎和关注,让孩子压力很大,越想做好,越是身体、心理出问题,而严厉的爸爸则会以为是他不能吃苦而多次对他进行体罚。他爸爸不是不爱他,而是太爱他了,只不过这位爸爸的育儿观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厉管教出人才。而男生感受的是:爸爸是有多嫌弃自己呀!
这样的中小学生很多,共同的伤痛都是“别人都不喜欢我,包括我自己”。表达这些的同时,都低着头。我经常对这些来访者说:“请抬起头来,你是心理有病,而不是“有罪”。更触目的场景是:孩子好不容易抬起头和我交流正欢,父母到场后,孩子的头不由自主低下了,条件反射般地进入“罪人”模式,着实让人心疼。
那些与生俱来的、在父母面前更多表达的自我满意都去哪儿了?外界真的就这么苛责和容不下一个性格内向、不够优秀的孩子吗?显然不是,按照精神分析理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些孩子在童年时期过早过多的被养育者和周围环境否定,导致他们把这种“不满意”的感受植入了内心,把外界的要求变成了自我要求,把外界的攻击变成了自我攻击。这也是“抑郁症”的成因之一。
目前,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24.5%,也就是说,五个青少年中就有一个受到抑郁情绪的侵袭,已经成为家庭、学校以及青少年群体的困扰,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样也是当下心理咨询机构、精神病院少儿门诊的难题。因为心理咨询机构无法诊断和用药,精神病院可以用药但没有持续的心理辅导。而且很多是青少年本人要求心理咨询或者看病。被诊断为心理疾病的青少年不是探病色变,而是如释重负。
从业这么多年,看到对心理、精神疾病的讳疾忌医之僵局是从青少年自身打破,而不是科普、社会、学校,家长层面的重视和认知改变。实则痛心。
回到我们的主题,如何让人之初,性自满的状态保持下来,或衰减的慢一些呢?
并不是每个父母都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背景才能帮到孩子,作为父母对孩子,作为老师对学生,作为别人对别人,能否多些欣赏和赞扬,少些苛责与批评,都会是孩子成长中的一缕阳光。让与生俱来的、纯真无邪的自满,不被所谓的“关注”“关心”“要求”“责备”灭掉,让孩子用自身的光来抵御成长途中的风雨雷电。我由衷地赞成曾奇峰老师的观点,“骄傲使人进步,谦虚使人落后”的观点。我认识一位30多岁的女性,不管是长相、工作能力、家务能力都是中上等吧,她说在她妈妈眼里,她什么都不行,以至于妈妈作为外婆不许批评她的小女儿,一旦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她就会变的歇斯底里。她的故事片断是这样,小时候,邻居夸到:女儿长得真好看,妈妈说:丑死了,那里好看;妈妈的同事说:女儿考上大学了,祝贺呀!妈妈说:考个破大学,不值得提;又有人说:女儿工作不错呀。妈妈说:挣不了几个钱,瞎忙活。……
为此,母女关系一直不好,这位女性也很矛盾,一方面需要妈妈帮她照顾孩子,一方面会因为妈妈批评孩子经常吵架。在我的建议下,她问妈妈:“你从小就贬低我,尤其是在外人面前,越是别人夸我,你贬低我的话就越难听,我在你眼里,就那么差吗?”
妈妈诧异地说,哪有父母夸自己孩子的,那不是王婆卖瓜吗?别人夸你,你就骄傲起来了,我再夸你,你还不飞上天了。就是因为我这样,才有你不错的今天”。
这种版本的故事不在少数,这位妈妈秉承的原则是“骄傲使人落后”。而打击的是女儿的自信,收获的是母女不和。
而女儿说:但凡妈妈多夸自己一点,自己也许会比现在更好。
我说:想更好就去争取吧,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妈妈的也许是如果夸你让你变得骄傲了,你会过得比现在差很多。把你的“也许”和妈妈的“也许”都放掉,坦然接受妈妈生活上的帮助,在教育孩子、争取成功的路上轻装上阵总是好的。该来的总是会来。
说到这里,这位年轻女性说:别人还夸我特别能耐受别人的难听话。现在我明白了,妈妈提前给我打了太多的预防针。我们会心的笑了。
我们不妨也问问身边的人:别人赞美你,你会变得骄傲吗?从心理学理论来讲,只有基本上认为自己是好的,才能变得更好,如果认为自己是不好的,要求自己变好或变得更好,无疑是找自己的麻烦,是对自己肯定的否定,所以,回到人之初,去找回自己的能量,比改变自己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