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 心理专家马丽霞谈学生不上学那些事儿

心理专家马丽霞谈学生不上学那些事儿

收听:

  主持人:今天我们请到南阳市心理学会副会长,主任医师,南阳市有道心理咨询中心,首席专家马丽霞老师来到直播间,马老师,给大家打个招呼。

  马老师:各位听众好,主持人好。

  主持人:近年来很多家长为自己孩子不上学而苦恼,一个正值花季年龄的孩子,正是到学校学习的好时光,却不愿意到学校去,家长千方百计,办法用尽,不但毫无效果,甚至使得家庭氛围变得很差,甚至亲子关系拔弓弩张,今天,我们请马老师一起说说学生不上学的问题。

  马老师:好的,我们心理咨询室接待的的案例中50%的来访者是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之前是学习困难、考试焦虑、人际关系紧张、亲子矛盾、青春期情绪障碍等比较多,近年来学生不上学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有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有40万的青少年不上学.那么,“学生不上学是一个问题还是一个结果”,值得深思与探讨。感谢南阳电台给这样一个机会一个平台,共同探讨。

  主持人:常言道:学生上学,工人做工,医生治病,农民种田,天经地义。说明一个人该干什么干什么,说明这个人能正常履行复合自己身份的职责,那么他周围的人就会相安无事。否则,这个人就会成了问题。那么学生不上学而到心理咨询机构去寻求解决方案,都有哪些原因呢?

  马老师: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就是帮助来访者找到问题的根源,摆脱困扰。这么多年的咨询中体会到,就像“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么走在上学路上的学生都随着学习、竞争、考试、成功、失败、人际关系等努力着、奋斗着、挣扎着,起起伏伏,好好坏坏,喜怒哀乐相伴走过自己的学业生涯,同时在今后的人生中也继续着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平凡人生也或多或少有过心理医生的帮助和陪伴。我们也是这样走过来的。而不上学的的学生就像“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一样”,各有各的故事。而且每个不上学的背后,都有一个跟心理学相关的故事.

  个案一:我离开家,可能就有不幸的事情发生

一个七岁的女孩,我们叫她静静吧,已经上了小学二年级,为人乖巧,学习优秀,突然出现在教室尿湿裤子的现象,以至于不能到学校去,父母带着孩子各大医院检查,没有发现实质性的病变,但是一到学校就反复出现尿裤子的现象,而来心理咨询室就诊。原来妈妈在一年前生了一个弟弟,弟弟生下来体弱多病,爸妈为了照料弟弟精疲力竭,很多时候,静静被托付给不同的亲戚看管,而且临时负责照看她的亲戚都是一脸凝重的说 “你妈妈又陪着弟弟去看病了,很辛苦,你本来就是个懂事的孩子,应该更懂事才是。”作为幼小的孩子,哪里懂得疾病、辛苦,只是反复体验到,只要她去上学,妈妈随时不在,而且一定是家里发生了什么大的不好的事情。恐惧感成了她的日常,中医上讲恐伤肾,心理学上讲是“分离焦虑”,孩子出现小便多且尿急尿频难以控制,而在学校只能下课时按时大小便,那么孩子出现尿裤子的现象并不奇怪。因为她周围的“大人们,或说照料者们”,被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孩还会尿裤子的事情吓到了,做出了过激的反应,而因为尿裤子,静静见到和得到妈妈照料的机会明显增加了。所以在静静的心理世界里,尿裤子只是一个她从小就知道的事情,并不可怕,而妈妈不在身边才是可怕的事情,自从尿裤子后妈妈不在这种可怕的事情没有了,明显减少了恐惧焦虑的感觉,就这样建立了“到学校恐惧——尿裤子—妈妈接回家—不再紧张恐惧——不会尿裤子”的条件反射,所以在家好好的,到学校就复发。相比大家也理解其中“奥秘”了吧。

  主持人:看来这个小女孩上学了恐惧、焦虑很难受,难受到生理功能紊乱,不由自主尿裤子,在家安定好受生理功能稳定,所以不尿裤子。并不是很复杂的事情。那么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马老师:是的,相比大家也知道怎么处理了,静静的父母也听懂了这些道理,增加了陪伴孩子的机会,有事情外出提前告诉孩子,不再要求孩子做“大人”,期初先给孩子穿上尿不湿,告诉孩子不用担心裤子会湿,别人也不会发现,而孩子穿上尿不湿是童年熟悉的事情,还有暖暖的回忆,至此孩子一次也没有尿湿过裤子,当然,妈妈随时不在身边的恐惧也消失了,新的条件反射形成,打破恶性循环,一段时间后完全正常了。其实,心理学是一门有用有意思的科学,并不是一门晦涩难懂深奥无比的学科。

  主持人:看来做家长的早一点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对陪伴孩子度过一些困难期是有帮助的。当然,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去关注了解心理学的知识也能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

  马老师:是的,借助任何机会为大众传播心理学知识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还有很多和以上相似的案例,很多学生不上学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比如一个中学生总是以各种原因,比如头疼、胃疼、腹痛、低烧等等原因不能上学,咨询找到的真相是,爸爸妈妈经常背着孩子吵架,甚至还有家庭暴力。即使这样,父母还掩耳盗铃认为孩子不知道,孩子经常有一种心灵的不安,以至于自己生理功能出现紊乱,出现不通部位疼痛的现象。很正常,甚至有些孩子还会出现心慌、低热等症状。由于父亲工作忙、经常不在家,母亲渐渐有了抑郁情绪,时常流露出不想活的的想法,而父亲却抽不出时间回家,当孩子出现“头疼”后,父亲回家次数明显增加,妈妈的心情也好了许多,虽然爸爸更多是陪孩子看病,但父母在一起的机会明显增加了,孩子的头疼似乎有了“意义“,头疼就不会好转,而父母看不到孩子“拯救母亲的心”只是一味的逼孩子边吃药边上学,结果是紊乱的系统越来越多、症状越来越重,进学校越来越困难。

  主持人:从以上案例来说,学生不上学并不是问题而是家庭不和睦不稳定的结果,所以,应该从家庭入手。

  马老师:完全正确,这就是常说的孩子有病反映家庭有病,该治疗的是父母。就是现在很常见的家庭系统治疗。这并不是说父母有病,而是说家庭结构失调和家庭功能减弱,需要调整罢了。这就是很多亲戚朋友说的,父母都是上进和事业心强的人,孩子连学都不上,真是不可理喻。于是责怪声劝解声包围了孩子。孩子需要的是运转良好的家庭,哪里知道大人的事业心,就像小王子挂在嘴边的话“大人真是奇怪呀”。

  主持人:看来专业的问题要到专业机构找专业人士来解决。

  马老师:案例二:想学习,但总是有劳无功,干脆不上了

  一个高一学生,我们叫他明明吧,从小学初中都是好学生,也被称为聪明的孩子,进了一所重点高中,带着两代长辈们的期许、信心满满,开始了高中生涯,住校、晨读、晚自习的生活,和过去的生活学习方式有了重大改变,开始也努力去适应,觉得自己只要成绩好就行,可是几次考试下来,自己完全成了后进生,就更加努力,熬夜学习,也讨厌睡觉前宿舍同学的“卧谈”,矛盾不断出现,甚至上课时觉得前面同学不断摇头,同桌不停抖腿都影响了他的学习,是他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校不停换座位,也由住校生改成了走读生,可是,成绩还是下滑,最后干脆不上学了。在家不停洗手,不断发脾气,老师和所有的亲戚都做他的思想工作,要求他正确对待他人,要做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用明明的话说:都是来讲大道理的,仿佛我是个坏人。最终明明被诊断是得了“强迫症”。当然通过心理治疗配合药物治疗,重返校园。

  主持人:还记得上次请马老师来我们直播间,谈青少年抑郁症和非自杀性自伤的话题,也是一些学生不能上学的原因之一。我们都知道,如果孩子得了躯体疾病或者外伤之类的情况也存在不能上学,这样的父母也会担心影响学业,请问马老师,这种情况有到心理咨询室来的吗?

  马老师:有的。有一个来访者学习成绩一直很好,高二暑假自驾游出了车祸,不得已休学一年,经历了多次大的手术,包括面部整形,复学后面临学业问题,人际关系的问题,还要抽时间做修复手术,父母很心疼孩子的艰辛,又不能帮孩子化解种种矛盾冲突,于是来到了心理咨询室,要解决的是如何面对同学们异样的眼光和探寻的表情。听了来访者的故事,我也被学生面对这么大的创伤事件而表现出的坚韧和努力感动了。建议他在合适的时候向同学们讲述他的经历,他的故事,一定能感动大家的,一方面解决无法应对同学们探究眼光的难题,也可以成为同学们的励志榜样。此刻,看到了学生久违的笑脸。妈妈说,经历了这样的事件之后,父母从内心体验到健康的重要,不像之前一样认为学习才是第一位的,和孩子一到规划未来。就这样,在我们三方的努力下,学生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梦想。说到这里,我想说的是父母容易承认看得见摸得着的疾病,而不容易承认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精神疾病,有一些学生天天还在上学,成绩却跳楼式的下降,最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不得不休学住院治疗。尤其是学习好的同学出现这种情况,由于父母学校老师都不能识别这个疾病,以至于做了很多无用功,不仅让孩子承受疾病的折磨,还承受了来自各方面的指责压力。同时也耽误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机会。当然,精神分裂症也是一种能治好的疾病,也可以和梦想同行。

  主持人:看来关注心理疾病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提高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和识别是大家共同的责任。马老师,作为家长因为不懂得孩子不上学是心理问题,就是感觉到孩子是心理问题,也不愿走进心理咨询室,怕对孩子留下阴影,或者给孩子贴上“神经病”的标签,这个问题怎么办?

  马老师:不到心理咨询室来一定有不来的理由,家长的担心也是难免的,我们非常理解。很多家长向我们求助,直接这样坦诚自己的担心,我会告诉家长,让他们试着和孩子谈谈对心理咨询怎么看,很多孩子并不反对;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通过网络了解自己有心理问题,甚至直接对父母说自己得了抑郁症“强迫症”,而父母说孩子“做”,并说孩子不愿吃苦,不想学习才找这么不靠谱的理由,结果到了最后孩子有了自杀行为,或是情绪失控而不得不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这给孩子留下的阴影远远大于到心理咨询机构接受心理辅导。也有,孩子原本只是心理问题,被父母当做精神病送去医院治疗的也有。也正是“有一种冷是你妈觉得你冷”。在这里,更想对所有的父母说一句,希望永远不能代替现实,父母也是有了孩子之后才学着如何做父母的,所以父母不是万能的,不能担下孩子成长的所有责任,来过心理咨询室的人都有体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对人类有很大的帮助,打一个比方来说“任何一个父母都知道如何面对甚至有效处理孩子的“感冒”,懂得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就会知道如何面对和处理孩子的“心灵感冒”,何乐而不为呢?

  主持人:这样一讲我们就明白了,很多心理问题并不都是一种疾病,当成普通“心灵感冒”就不会小事变大,简单事情简单对待就好,真正当孩子发展成“精神疾病”,就像普通感冒发展成肺炎、脑炎不得不到医院治疗了。

  马老师:案例三:上学就是学习学习,成绩成绩,恶心透了

一个初三的学生,我们叫他小亮吧。父母说,他从小聪明伶俐,学习也好,初中成绩不行了,也没有少费劲,快要中招考试了,不免催得紧了一些,总不能没有高中上吧,结果,他倒好,干脆不上了。接触小亮后,他是这么说的,我就不是学习的料,但是我不讨厌上学,我也不羡慕别人学习比我好,我也不信将来就一定没有出路,过得一定比别人差,可是,每天都是学习学习,成绩成绩,没有开心不说,一点清净也没有,打游戏说我网瘾,睡觉说我懒惰,看电影说我贪玩,仿佛学习不好就犯了死罪。上学一定要学习好吗?在学校老师低看一等也就罢了,谁让咱学习不好,回家家长不容,还有我们的活路吗?老子不干了。

主持人:你也是学生家长,你觉得小亮的问题该怎么回答呢?

  主持人: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上学和学习好似乎是两码事,就像上班一定要加薪升职吗?旅游一定是放松心情吗?做生意一定要赚钱吗?这样一来,问题就明了了,在学校一定有先进生和后进生,花落谁家叶落谁家没有定数。也没有数据显示,学习好上好大学就等于成功,更不能代替生活的幸福指数。假如社会、学校,老师,家长都能客观看待这个问题,想必能让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在学校里都有自己的空间,也有了上学不同的意义。上学也是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如果该上学的时间不在学校里待着,就失去了孩子成长的最佳环境和土壤,失去的更多而已。

  马老师:真的是这样,我也对这个问题思考良久,上学一定要学习好吗?做事一定要成功吗?梦想一定成真吗?竞争无处不在,急功近利随处可见,童年、青春,奋斗失去了原有的色彩,很快就厌了倦了。家长可以体会一下,你觉得自己当家长有多累孩子就有多累,你心里放弃过多少次,孩子就挫败过多少次。有个班主任这样对学习不好的学生说:“我从没有要求过你们学习,只是要求你们到学校来,在教室比在社会上安全多了”。一个家长对成绩不好的学生说:“你不是学习不好,只是成绩不好,因为你的手工学的很快很好,你不是不会读书,你读的书足够多,知识面也够大,只是你对数理化没有兴趣罢了”。这些话不是大道理,也不高大上,却是足够温暖,对学习困难的孩子无疑是雪中送炭。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他会用什么来回报老师的真情和家长的好意呢?当然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也就是父母经常说的学习了。这样做才是我们今天话题的解决方案。

  主持人:客观上讲,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是没有找到解决方案。

  马老师:案例四:上学太累了,宁愿去打工,不上了。

一个高二的学生,不仅是农民的儿子,父亲早逝,由母亲一个人带大,兄妹四人,排行老四,哥哥姐姐都上了名牌大学,他学习也不错,高一开始住校,高二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回家对母亲说,我不上了,太累了,没有睡过一个完整觉,晚上还要熬夜写作业,写不完被点名羞辱,我出去打工吧。作为一个辛劳的母亲,丈夫去世后,,辛苦抚养四个子女,从来没有对子女的上学操过心,都是随他们,听到小儿子说不上学了,她想都没有想,就同意了,当时正值收花生的季节,就让儿子干农活,为了储留下一季的花生种子,让儿子剥了几天的花生。突然有一天,儿子说:“我还想上学,干活也累”。这个母亲做到的就是信任,把上学的事情交给上学的人,而不是替他判断说:“上学才是唯一的出路,不上学就没有未来,孩子大了,他自然知道这是伪命题。是家长的无心谎言,是施加压力的手段。而他心身的疲惫是一种真切的体会。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让自己走在主流社会和积极向上的路上,只要遇到的艰难困苦不长期反复的打压他,他会好好坏坏,变来变去,最终还是趋向主流中的,也是积极向上的。所以说“变是常态,不变一定是你做了什么”。

  主持人:看来,有时候,父母什么也不做也可能是最大的作为。就像我们开始说的,每个不想上学的孩子就有自己的故事。而每个学生在学生时代也或多或少的放弃过,每个家长陪伴孩子的成长都不容易,并非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的家长就没有焦虑过。

  马老师:最后,我想说的是,学生不上学不仅仅是一个问题,更是一个结果,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上一个问题的答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从上学到不上学是一个过程,从不上学到上学也是一个过程。我们为何不能继续等待呢?还有,假如孩子“不是学习的料”,何不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走常规路、注定不平凡。那么多的名人传记提示已经很多了,平时若不过度强调学习成绩,孩子有时间有心情读一些名著和名人传记,可能自己就有了解决自己迷茫的机会和能力。

  主持人:是的,我们今后多多组织各方代表,老师家长学生,还有像马老师这样的专家多多探讨学校、学生、学习、成绩、成功那些事儿,有意思也有意义。毕竟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跑,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近年来,我也特别关注心理学,也学习了很多心理学知识。有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作为家长,陪伴比监督重要。有问题不怕,怕的是不面对或是走弯路而使问题更大化。


相关音频推荐